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

卻說章武元年秋八月, 先主起大軍至夔關, 駕屯白帝城。前隊軍馬已出川口。近臣奏曰:「吳使諸葛瑾至。」先主傳旨教休放入。黃權奏曰:「瑾弟在蜀為相, 必有事而來。陛下何故絕之?當召入, 看他言語。可從則從;如不可, 則就借彼口說與孫權, 令知問罪有名也。」先主從之, 召瑾入城。瑾拜伏於地。先主問曰:「子瑜遠來, 有何事故?」瑾曰:「臣弟久事陛下, 臣故不避斧鉞, 特來奏荊州之事。前者, 關公在荊州時, 吳侯數次求親, 關公不允。後關公取襄陽, 曹操屢次致書吳侯, 使襲荊州;吳侯本不肯許, 因呂蒙與關公不睦, 故擅自興兵, 誤成大事。今吳侯悔之不及。此乃呂蒙之罪, 非吳侯之過也。今呂蒙已死, 冤讎已息。孫夫人一向思歸。今吳侯令臣為使, 願送歸夫人, 縛還降將, 並將荊州仍舊交還, 永結盟好, 共滅曹丕, 以正篡逆之罪。」先主怒曰:「汝東吳害了朕弟, 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!」瑾曰:「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, 與陛下論之。陛下乃漢朝皇叔, 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, 不思剿除, 卻為異姓之親, 而屈萬乘之尊, 是捨大義而就小義也。中原乃海內之地, 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, 陛下不取, 而但爭荊州, 是棄重而取輕也。天下皆知陛下即位, 必興漢室, 恢復山河;今陛下置魏不問, 反欲伐吳, 竊為陛下不取。」先主大怒曰:「殺吾弟之讎, 不共戴天!欲朕罷兵, 除死方休!不看丞相之面, 先斬汝首!今且放汝回去, 說與孫權, 洗頸就戮!」諸葛瑾見先主不聽, 只得自回江南。
  卻說張昭見孫權曰:「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, 故假以講和為辭, 欲背吳入蜀。此去必不回矣。」權曰:「孤與子瑜, 有生死不易之盟。孤不負子瑜, 子瑜亦不負孤。昔子瑜在柴桑時, 孔明來吳, 孤欲使子瑜留之。子瑜曰:『弟已事玄德, 義無二心;弟之不留, 猶瑾之不往。』其言足貫神明。今日豈肯降蜀乎?孤與子瑜可謂神交, 非外言所得間也。」正言間, 忽報諸葛瑾回。權曰:「孤言若何?」張昭滿面羞慚而退。瑾見孫權, 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。權大驚曰:「若如此, 則江南危矣!」階下一人進曰:「某有一計, 可解此危。」視之, 乃中大夫趙咨也。權曰:「德度有何良策?」咨曰:「主公可作一表, 某願為使, 往見魏帝曹丕, 陳說利害, 使襲漢中, 則蜀兵自危矣。」權曰:「此計最善。但卿此去, 休失了東吳氣象。」咨曰:「若有些小差失, 即投江而死, 安有面目見江南人物乎?」
  權大喜, 即寫表稱臣, 令趙咨為使。星夜到了許都, 先見太尉賈詡等, 並大小官僚。次日早朝, 賈詡出班奏曰:「東吳遣中大夫趙咨上表。」曹丕笑曰:「此欲退蜀兵故也。」即令召入。咨拜伏於丹墀。丕覽表畢, 遂問咨曰:「吳侯乃何如主也?」咨曰:「聰明、仁智、雄略之主也。」丕笑曰:「卿褒獎毋乃太甚?」咨曰:「臣非過譽也。吳侯納魯肅於凡品, 是其聰也;拔呂蒙於行陣, 是其明也;獲于禁而不害, 是其仁也;取荊州兵不血刃, 是其智也;據三江虎視天下, 是其雄也;屈身於陛下, 是其略也:以此論之, 豈不為聰明、仁智、雄略之主乎?」丕又問曰:「吳主頗知學乎?」咨曰:「吳主浮江萬艘, 帶甲百萬, 任賢使能, 志存經略;少有餘閒, 博覽書傳, 歷觀史籍, 採其大旨, 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。」丕曰:「朕欲伐吳, 可乎?」咨曰:「大國有征伐之兵, 小國有禦備之策。」丕曰:「吳畏魏乎?」咨曰:「帶甲百萬, 江漢為池, 何畏之有?」丕曰:「東吳如大夫者幾人?」咨曰:「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;如臣之輩, 車載斗量, 不可勝數。」丕歎曰:「『使於四方, 不辱君命』, 卿可以當之矣。」
  於是即降詔, 命太常卿邢貞, 齎冊封孫權為吳王, 加九錫。趙咨謝恩出城。大夫劉曄諫曰:「今孫權懼蜀兵之勢, 故來請降。以臣愚見, 蜀、吳交兵, 乃天亡之也。今若遣上將提數萬之兵, 渡江襲之, 蜀攻其外, 魏攻其內, 吳國之亡, 不出旬日。吳亡則蜀孤矣。陛下何不早圖之?」丕曰:「孫權既以禮服朕, 朕若攻之, 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;不若納之為是。」劉曄又曰:「孫權雖有雄才, 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。官輕則勢微, 尚有畏中原之心;若加以王位, 則去陛下一階耳。今陛下信其詐降, 崇其位號, 以封殖之, 是與虎添翼也。」丕曰:「不然。朕不助吳, 亦不助蜀。待看吳、蜀交兵, 若滅一國, 止存一國, 那時除之, 有何難哉?朕意已決, 卿勿復言。」遂命太常卿邢貞, 同趙咨捧執冊錫, 逕至東吳。
  卻說孫權聚集百官, 商議禦蜀兵之策。忽報魏帝封主公為王, 禮當遠接。顧雍諫曰:「主公宜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之位, 不當受魏帝封爵。」權曰:「當日沛公受項羽之封, 蓋因時也;何故卻之?」遂率百官出城迎接。邢貞自恃上國天使, 入門不下車。張昭大怒, 厲聲曰:「禮無不敬, 法無不肅, 而君敢自尊大, 豈以江南無方寸之刃耶?」邢貞慌忙下車, 與孫權相見, 並車入城。忽車後一人放聲哭曰:「吾等不能奮身捨命, 為主併魏吞蜀, 乃令主公受人封爵, 不亦辱乎!」眾視之, 乃徐盛也。邢貞聞之, 歎曰:「江東將相如此, 終非久在人下者也!」
  卻說孫權受了封爵, 眾文武官僚, 拜賀已畢, 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, 遣人齎進謝恩。早有細作報說:「蜀主引本國大兵, 及蠻王沙摩柯番兵數萬, 又有洞溪漢將桂路、劉寧二枝兵, 水陸並進, 聲勢震天。水路軍已出巫口, 旱路軍已到秭歸。」時孫權雖登王位, 奈魏主不肯接應, 乃問文武曰:「蜀兵勢大, 當復如何?」眾皆默然。權歎曰:「周郎之後有魯肅;魯肅之後有呂蒙;今呂蒙已死, 無人與孤分憂也!」言未畢, 忽班部中一少年將, 奮然而出, 伏地奏曰:「臣雖年幼, 頗習兵書。願乞數萬之兵, 以破蜀兵。」權視之, 乃孫桓也。桓字叔武, 其父名河, 本姓俞氏, 孫策愛之, 賜姓孫;因此亦係吳王宗族。河生四子。桓居其長, 弓馬熟嫺, 常從吳王征討, 累立奇功, 官授武衛都尉;時年二十五歲。權曰:「汝有何策勝之?」桓曰:「臣有大將二員:一名李異, 一名謝旌, 俱有萬夫不當之勇。乞數萬之眾, 往擒劉備。」權曰:「姪雖英勇, 爭奈年幼;必得一人相助, 方可。」虎威將軍朱然出曰:「臣願與小將軍同擒劉備。」權許之, 遂點水陸軍五萬, 封孫桓為左都督, 朱然為右都督, 即日起兵。哨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, 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, 屯於宜都界口, 前後分作三營, 以拒蜀兵。  
  卻說蜀將吳班領先鋒之印, 自出川以來, 所到之處, 望風而降;兵不血刃, 直到宜都;探知孫桓在彼下寨, 飛奏先主。時先主已到秭歸, 聞奏怒曰:「量此小兒, 安敢與朕抗耶!」關興奏曰:「既孫權令此子為將, 不勞陛下遣大將, 臣願往擒之。」先主曰:「朕正欲觀汝壯氣。」即命關興前往。興拜辭欲行, 張苞出曰:「既關興前去討賊, 臣願同行。」先主曰:「二姪同行甚妙;但須謹慎, 不可造次。」
  二人拜辭先主, 會合先鋒, 一同進兵, 列成陣勢。孫桓聽知蜀兵大至, 合寨多起。兩陣對圓, 桓領李異、謝旌立馬於門旗之下, 見蜀營中, 擁出二員大將, 皆銀盔銀鎧, 白馬白旗;上首張苞挺丈八點鋼矛, 下首關興橫著大砍刀。苞大罵曰:「孫桓豎子!死在臨時, 尚敢抗拒天兵乎!」桓亦罵曰:「汝父作無頭之鬼, 今汝又來討死, 好生不智!」張苞大怒, 挺鎗直取孫桓。桓背後謝旌, 驟馬來迎。兩將戰有三十餘合, 旌敗走, 苞乘勝趕來。李異見謝旌敗了, 慌忙拍馬掄蘸金斧接戰。張苞與戰二十餘合, 不分勝負。吳軍中裨將譚雄, 見張苞英勇, 李異不能勝, 卻放一冷箭, 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。那馬負痛奔回本陣, 未到門旗邊, 撲地便倒, 將張苞掀在地上。李異急向前掄起大斧, 望張苞腦袋便砍。忽一道紅光閃處, 李異頭早落地。原來關興見張苞馬回, 正待接應, 忽見張苞馬倒, 李異趕來;興大喝一聲, 劈李異於馬下, 救了張苞, 乘勢掩殺。孫桓大敗。各自鳴金收軍。
  次日, 孫桓又引軍來。張苞、關興齊出。關興立馬於陣前, 單搦孫桓交鋒。桓大怒, 拍馬揮刀, 與關興戰三十餘合, 氣力不加, 大敗回陣。二小將追殺入營, 吳班引著張南、馮習驅兵掩殺。張苞奮勇當先, 殺入吳軍, 正遇謝旌, 被苞一矛刺死。吳軍四散奔走。蜀將得勝收軍, 只不見了關興。張苞大驚曰:「安國有失, 吾不獨生!」言訖, 綽鎗上馬。尋不數里, 只見關興左手提刀, 右手活挾一將。苞問曰:「此是何人?」興笑答曰:「吾在亂軍中, 正遇讎人, 故生擒來。」苞視之, 乃昨日放冷箭的譚雄也。苞大喜, 同回本營, 斬首瀝血, 祭了死馬, 遂寫表差人赴先主處報捷。
  孫桓折了李異、謝旌、譚雄等許多將士, 力窮勢孤, 不能抵敵, 即差人回吳求救。蜀將張南、馮習謂吳班曰:「目今吳兵勢敗, 正好乘虛劫寨。」班曰:「孫桓雖然折了許多將士, 朱然水軍, 見今結營江上, 未曾損折。今日若去劫寨, 倘水軍上岸, 斷我歸路, 如之奈何?」南曰:「此事至易。可教關、張二將軍, 各引五千軍伏於山谷中;如朱然來救, 左右兩軍齊出夾攻, 必然取勝。」班曰:「不如先使小卒, 詐作降兵, 卻將劫寨事告知朱然;然見火起, 必來救應, 卻令伏兵擊之, 則大事濟矣。」馮習等大喜, 遂依計而行。  
  卻說朱然聽知孫桓損兵折將, 正欲來救, 忽伏路軍引幾個小卒上船投降。然問之, 小卒曰:「我等是馮習帳下士卒, 因賞罰不明, 特來投降, 就報機密。」然曰:「所報何事?」小卒曰:「今晚馮習乘虛要劫孫將軍營寨, 約定舉火為號。」朱然聽畢, 即使人報知孫桓。報事人行至半途, 被關興殺了。朱然一面商議, 欲引兵去救應孫桓。部將崔禹曰:「小卒之言, 未可深信。倘有疏虞, 水陸二軍, 盡皆休矣。將軍只宜穩守水寨, 某願替將軍一行。」然從之, 遂令崔禹引一萬軍前去。是夜馮習、張南、吳班分兵三路, 直殺入孫桓寨中, 四面火起, 吳兵大亂, 尋路奔走。
  且說崔禹正行之間, 忽見火起, 急催兵前進。剛纔轉過山來, 忽山谷中鼓聲大震, 左邊關興, 右邊張苞, 兩路夾攻。崔禹大驚, 方欲奔走, 正遇張苞;交馬只一合, 被苞生擒而回。朱然聽知危急, 將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。孫桓引敗軍逃走, 問部將曰:「前去何處城堅糧廣?」部將曰:「此去正北彝陵城, 可以屯兵。」桓引敗軍急望彝陵而走。方進得城, 吳班等追至, 將城四面圍定。關興、張苞等解崔禹到秭歸來。先主大喜, 傳旨將崔禹斬卻, 大賞三軍。自此威風震動, 江南諸將, 無不膽寒。
  卻說孫桓令人求救於吳王, 吳王大驚, 即召文武商議曰:「今孫桓受困於彝陵, 朱然大敗於江中, 蜀兵勢大, 如之奈何?」張昭奏曰:「今諸將雖多物故, 然尚有十餘人, 何慮於劉備?可命韓當為正將, 周泰為副將, 潘璋為先鋒, 凌統為合後, 甘寧為救應, 起兵十萬拒之。」權依所奏, 即命諸將速行。此時甘寧已患痢疾, 帶病從征。  
  卻說先主從巫峽建平起, 直接彝陵界分, 七十餘里, 連結四十餘寨;見關興、張苞屢立大功, 歎曰:「昔日從朕諸將, 皆老邁無用矣;復有二姪如此英雄, 朕何慮孫權乎!」正言間, 忽報韓當、周泰領兵來到。先主方欲遣將迎敵, 近臣奏曰:「老將黃忠, 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。」先主笑曰:「黃漢升非反叛之人也;因朕失口誤言老者無用, 彼必不服老, 故奮力去相持矣。」即召關興、張苞曰:「黃漢升此去必然有失。賢姪休辭勞苦, 可去相助。略有微功, 便可令回, 勿使有失。」二小將拜辭先主, 引本部軍來助黃忠。正是:老臣素矢忠君志, 年少能成報國功。未知黃忠此去如何, 且看下文分解。